兩側地形高起,稱之為「原」,北側高起的稱為「少陵原」,南側高起的稱為「神禾原」。樊川又名秦川,古有「秦川八百里」之語,足見其相當的長,「川」內有四條河流,這是中原地方得到天然水利之便的富庶區域,無怪其成為自古兵家之所必爭,也是能使之成為古代帝王選此建都的主要因素。

在玄奘三藏圓寂後約一百年,唐肅宗(西元七五六~七六一年在位)蒞臨三藏塔宇,為玄奘舍利塔題額「興教」二字,自此即以「興教寺」為名,現在它的寺額全名是「護國興教寺」;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冬,康有為所題「興教寺」匾額,迄今猶懸於大雄殿前。寺中現有磚砌五層正方形三藏法師塔一座,塔底後側嵌有「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據《太虛年譜》載,民國二十年(西元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日,太虛大師曾「住興教寺,禮玄奘、窺基、圓測之塔。歸途,禮杜順塔。」這次我也在三藏塔前,深深禮拜,也見到了太虛大師手書「唐三藏塔」的塔額嵌於塔門之上。亦可由此推知,該塔在民國二十年後,曾經整修過一次。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三層四方形的矮塔,便是基師及測師之塔了。我在臺灣,曾三訪日月潭玄奘寺,禮大師頂骨舍利,這次能夠親到大師葬骨之處,不論塔中的靈骨情況如何,實在覺得福緣殊勝,面塔禮拜之際,好像也躬逢了一千三百二十四年前,玄奘三藏入寂之時的感人場面,據《三藏法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