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伽藍共有二十四個房間,房間都不大,其中各有一個磚床,高約一公尺二十公分。在另一個僧房中發現有一塊西元一一三〇年的銅版證書,記載舍衛城某些村莊供養祇園精舍的僧侶的情況。由此可見,到西元十二世紀,佛教在舍衛城中依然存在。
我們在佛殿的遺址中央禮拜之後,參觀所有各處僧房和其他建築的遺址基腳。它們都是用紅磚及石片鋪砌而成,相信這是根據發掘以後的遺跡,經過人工的整修而顯出的形貌,看來相當整齊。佛殿的位置必須脫鞋才能進入,而且打掃得非常乾淨,禮拜時未感覺有砂子泥土之類的不潔之物,可見管理人員對祇園精舍的照顧非常周到而細心。事實上我們所到之處,除了那爛陀寺、鹿野苑、竹林精舍、王舍城沒有要求脫鞋之外,在其他各處的佛教聖地,都要求巡禮者脫鞋,才能進入。
在祇園精舍大殿的左前方和左側方還各有一個中心,可能是寺院組織分成幾個部分,有的是隆起的高臺,有的是窪下去的平面,殿堂和僧房因為大小格局不同,所以一目瞭然。但是從它們的尺寸大小看,最大的殿宇容納量不會超過兩百人,倒是各有寬廣的庭院,也許他們的小集會在室內,大集會在室外的廣場。
因為祇園精舍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我對它的感情也特別豐富,幾乎每個角落都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