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沒有落腳之處,所以發願在祇園精舍創建寺院,得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檳城華僑的捐款,因從另外的碑文見到有捐款芳名的詳細記載。此外又看到陳健民居士為該寺大佛殿和觀音殿所寫的三副對聯。現謹抄觀音殿的一聯如下︰
「卅二應靈感昭彰看寺中法務興隆塔邊含識超昇全仗婆心一片
億萬眾精神飢渴想海外殺機潛伏林下頭陀稀少共餐甘露幾人」
此寺從外觀看是四合院的形式,內部有佛殿、廚房、僧寮、寶塔。建築物看來既有中國色彩,也有印度色彩。「大雄寶殿」的四字門額由譚雲山居士所題,大殿背後是六角寶塔,有七層或九層,可從內部拾級而上,面面都有窗戶。大雄寶殿供有三尊三尺高的緬甸玉佛,供桌上還有兩尊一尺高的玉佛和兩尺長的臥玉佛,那大概就是由李俊承居士所獻。三尊佛像背後就是觀音殿,事實上還是在同一間佛殿,供有一尊觀音菩薩立像,約三尺多高。在觀音殿的對面,也就是佛殿後壁的牆上,嵌有一幅石刻的人像,仁證法師居中,右邊是陳輝煌,左邊是李俊承,那是一九五九年七月合影的石刻,看來相當逼真。如今這三人都已不在人世,而他們的功德依舊存留人間。
我祈禱著中國佛教界能夠早日派人前去照顧這座寺院,不過首先有兩個困難需要克服︰第一,印度與中華民國沒有邦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