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演講室的那座大樓,利德菲德中心(Littlefield Center)進門處,遇到一位中國女士,一見我就以雙手合掌說:「聖嚴法師,您好。」她把我們帶到福斯的辦公室,並且告訴我們,如果要參觀圖書館,她就在那裡工作,演講之後可以找她。這位女士叫張富美,是該校圖書館的資深館員,她還告訴我說,她之所以知道我的名字,是因為她先生的堂弟就是為我們臺灣法鼓山負責設計的建築師陳柏森,而且上個月陳建築師夫婦來美時就是住在她家裡。她對我非常客氣,可是她也相當忙,以不出二十分鐘的時間,帶領我這不速之客參觀了她圖書館中的一般藏書,頗使我有點意猶未盡之感。她說雖然很想聽我演講,但是沒有時間,我相信在美國工作的中國人,都是那麼盡職盡分,所以她的忙碌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柏克萊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發現一個事實,那兩家圖書館都沒有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的《中華佛學學報》,可見我們所裡的資訊嗅覺不夠靈敏。因此,我回到紐約之後,立即向正在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宗教系任教的于君方教授尋求協助,找到一份最新的東亞圖書館的名錄CEAL:Committee on EastAsian Libraries,以後要好好地補救我們的缺失。

當天我在史丹福大學對四位該校師生所做的演講題目是「禪修的理論和方法」。在理論方面有經典的依據及思想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