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有鑛 21

它的硬度和密度並不亞於花崗石,將來應當改名為法鼓石了。

金山鄉之所以得名,是由於海邊有一座小山,其形狀像漢字中的「金」字,並不是因為金鑛而得名。金山地區原來是個漁村,到現在人口只有三萬多人,經濟型態以捕魚和農耕為主,工商業則尚未開始發展。不過現在已有三條公路從臺北市通向金山,即從基隆去的基金公路、從淡水去的淡金公路,以及穿過陽明山的陽金公路。在這三條公路中,有著名的陽明山公園、白沙灣海濱浴場、金山海濱浴場、青年育樂中心、翡翠灣海水浴場,以及野柳的奇石景觀和水上樂園。在靠近金山的陽金公路右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達樂花園。

我到金山,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五〇年,有一次夜行軍,從金山到北投,所走的路就是穿過法鼓山這條保甲路。我還記得山下的村莊叫三界村,山上的村莊叫西勢湖村,那時我還聯想到出了三界就到了西方淨土的蓮池,這個地名至今依舊。當我們進入法鼓山之前,先過三界橋,然後過法輪橋,這個地名好像也註定了要有一個道場。此外在山下有一個三界公廟,現在稱為三界壇,是保護人間的護法神。現在我們計畫除了開闢環山汽車道路之外,那條保甲路仍要保留,稍加拓寬成為人行步道,預備作將來徒步上山之用,藉此緬懷先人開闢這條小路和通過這條小路的功德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