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群,全部化為灰燼,所剩只有大悲殿這一座建築比較完整。自清德宗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倡導「廟產興學」,即在太原佔據了崇善寺土地總面積的八十分之七十九,建築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博物館,僅僅八十分之一留給崇善寺,那就是現在大悲殿這一組建築的部分。
現在該寺的大悲殿,是明太祖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三~一三九一年)完成的建築物,經過六百年的歷史演變,雖在明朝的成化(西元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嘉靖(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兩代進行過部分的修葺之外,以後未曾有過大的修繕,因此大至樑枋、屋頂,小至隔扇、板門,都還是明代初年的原物,那是中國現存明初木構建築中最完整的遺產之一。
這次我們所看到的大悲殿,是這樣的︰該殿南向,坐落在寬厚的臺基上,殿前設有平曠的月臺,形成「凸」字形平面。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佔地九百平方米。殿頂為重檐歇山式,出檐深遠,舉折平緩,黃綠琉璃瓦剪邊,通高近二十米。殿周檐柱齊向內傾,形成側角,再加上寬厚臺基的襯托和挺舉的屋檐輝映。上下兩層形制蒼古的斗拱,下部重昂五踩,上部單翅重昂七踩,它不僅是大殿前檐一橫列密集的華美裝飾,而且是大殿出檐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