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殊像寺的圖冊說明,可知在中軸線上有前後三殿,就是︰山門、大殿、大廳,在這三棟大殿之間,形成兩個大院。在前後兩院的東西兩側各建有配殿,配殿之外又有建築,成為東西兩跨院。後院兩側則無跨院。整體的布局便成前大後小,形似一隻口大底小的敞口茶杯。而它的建築之多,共計有九十餘間,配置相當緊密整齊。
殊像寺得名的原因,是在其大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駕坐著狻猊,俗稱獅子的塑像,高達九點三米,是五臺山各寺院中最大一尊文殊像。而其面寬五間,重檐歇山頂的大殿,也是五臺山臺懷鎮寺院群區中最大的一座文殊殿。殿內有明朝孝宗弘治(西元一四八八~一五〇五年)和神宗萬曆(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年間重修的碑記,以及清朝聖祖康熙(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和高宗乾隆(西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年間御製的碑文。其大殿的三面牆壁有懸塑的五百羅漢渡海圖,也是其他各寺之所未見。
▲作者(中)與殊像寺住持聖忠法師(左)及海門老比丘(右)。

關於殊像寺的文殊菩薩塑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