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寺的創建年代已不清楚,而現在的建築是初建於清朝聖祖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可是經過十年﹁文革﹂,鎮海寺在五臺山所有的寺廟中,遭受破壞最慘,特別是寺後山坡上章嘉一、二兩世的骨塔及塔院,均於文革期中被搗毀。據說,當時曾在鎮海寺挖出了一大塊黃金,接著挖掘拆毀章嘉一世納骨塔的地窖,發現有十來缸銀元。為了找尋更多的銀元和黃金,便在該寺到處挖掘,以致於將兩座納骨塔的靈骨被拋棄散置而流失,地窖敞露,院舍倒塌,照壁斷裂,至今尚是一片廢墟亂石。寺院的門窗、經像、法物,也被摧毀廢棄。曾有一度幾年之間,村民把它當成養鹿的牧場,鹿舍的飼料食槽,迄今尚留在後院的廂房之中,現在已經有八位喇嘛住在該寺,而由佛教協會指派現年三十七歲的內蒙人,扎喀巴桑布喇嘛為住持。他會講漢語,已將該寺修理整頓得可以開放供人參觀了。據說一年可以收入門票及供養金人民幣一萬多元,以供作寺院的維修及喇嘛的生活所需。
進入該寺,須攀登一段石板鋪成的斜坡登山路,蜿蜒而上,一邊是筆立的山壁,另一邊是矮垣的扶欄,到達山門之前,有一個大約十五米見方的看臺,進入山門之後,可以發現該寺的建築,有一特色,那就是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大小不等的照壁,它的作用,第一是不讓人一眼看盡寺內的景觀,第二是讓人曲折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