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北印犍陀羅雕像的風味,多少也帶著希臘古雕的氣韻。

從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儘管其形像的製作各異,保存的都較完好,又被清代施以彩繪,看來異常華麗,故被俗稱為「五華洞」。它代表著印度與中國兩種文化結合而出現的新形式。

第九窟的前室東西兩壁,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它可讓我們見到北魏時代的建築模式。西壁和北壁的下層帶狀的浮雕,是「睒子本生」故事圖一套五組。窟頂的東西兩端,有飛天托蓮。後室的南壁第四層,有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第十窟是與第九窟同時開鑿的雙窟,也分前後兩室,後室門拱上部的須彌山圖案,花紋雕飾,大方精美,結構嚴密,富於變化,後室南壁第十層,降魔成道圖也極為生動,前室頂上藻井飛天,體態優美。其前室明窗上部的石雕佛群,玲瓏精巧,構圖繁複。

第十一窟的中央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是菩薩像,周壁佛龕滿刻佛像千尊。西壁中層,刻有雙樹之下的涅槃圖。

第十二窟的北壁最上層,自西向東雕刻了很多手持各種樂器的伎樂天人,他們手執弦、管、打擊等樂器︰簫、鼓、排簫、琵琶、橫笛、琴、篳篥、箜篌、細腰鼓、叉嘴笛、鑼、螺等四十八件共十四種。神情各異,形像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