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還給佛教。所以是博物館而非佛教的道場。
現存該寺的建築及寺內的塑像,大體上都是金代的遺物。全寺佔地面積一萬三千九百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前向後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與三聖殿之間的西面,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是一處重檐九脊頂的方形樓閣。
該寺山門殿的建築形式,外觀其牆柱,有點像五臺山的南禪寺。單檐歇山頂,面寬五間,建築在高出地面約二尺的磚砌的基臺上,殿的四角柱子微向內傾,成側角式。門前是向外伸出約有三公尺的月臺,門側有一對石獅守護,看來相當簡樸而牢固。山門的室內兩側,則有四尊天王像,因此這座山門,應該也叫作天王殿。
三聖殿是單檐五脊頂,牆柱的形式和山門類似。殿內有四根立柱和四根輔柱支撐樑架,沒有天花板,看來簡樸實用。殿內中央塑有華嚴三聖,正中毘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塑像相當柔和精美,高高的坐在須彌臺頂的蓮花座上。主像毘盧遮那佛的左前和右前還有兩尊立姿的脇侍菩薩。
大雄寶殿正在裝修,我們沒法進去,只是在其室外參觀。它的特點是在大殿前院的大型月臺,高出地面二公尺多,臺前設有十五、六級的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