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當地有人告訴我說,月牙泉東岸的沙山山麓,本來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寺院,也有僧人在那兒修行。寺院的前後左右,植滿樹木,沿月牙泉的四周,遍生蘆葦。可是在文革以前僧侶已經很少,文革期間,逐僧、毀像而遭到徹底破壞。現在不僅見不到一間寺宇,連一棵活著的樹木也未留下來。不知是那座寺院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或者是因為在那兒修行的僧人離開了,護泉神也搬了家,泉水水位便漸漸下降。所以當地政府正在計畫重建那座寺院。後來我在見到當地相關的政府官員時,建議︰寺院原來是佛教的,重建以後,希望發還給佛教。

我在月牙泉旁對寺院的廢墟,默默地憑弔了一會兒。接著就聽到一位團員問我︰「師父,你能不能爬鳴沙山?冉雲華教授已經開始向上爬了。」爬山的起點之一,就在離月牙泉約一百公尺處。

我曾有過在沙地上行動的經驗,那是一九五〇年,在台北縣金山鄉的海濱,每天不論出操、練習游泳、修築工事,都是在黃沙堆裡生活。如果向上爬坡,準是上跨一步,下退半步。

▲登上了鳴沙山頂的稜線。



現在這座鳴沙山,唯有稜線上的坡度較緩,可是稜線如刀口,兩側非常陡峭,一個不小心會滑下坡去。那樣雖不致受傷,再回到稜線則很費力。但我這回又學到了另一經驗︰只要另有一、兩個人在前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