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介紹如下:
-
建築︰
莫高窟的建築,主要是以石窟雕鑿成建築物的模式,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制也各具有不同的特點。主要可分四類︰
-
禪窟(即僧房)︰主室為長方形或方形,頂部為平綦(天花板)倒斗藻井,正壁開龕塑佛像,四壁及頂部滿布壁畫。主室兩內側為小禪室,是僧侶坐禪修行之處,如敦編二六八、四八七等窟均屬此型。
-
塔廟窟(寺院中心)︰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前廳有懸山式屋頂,後部有中心柱直通屋頂,四面開龕,龕內塑有佛像及脇侍像,供僧侶及善信繞塔觀像。如敦編二五四、二五七等窟屬此型。
-
殿堂窟︰有前後室,併有很長的通道。後室為主室,平面呈長方形,倒斗藻井。窟內有較廣闊的活動空間。是作為住眾及信眾禮誦之處。唐、宋窟多屬這種類型。
-
大佛窟︰平面為橫長形,窟身為方錐形,有的在窟頂營造木構樓閣,完全模仿中原木構建築形制,如九六、一三〇窟等屬此型。
此外,還有很多窟外的木構建築,如樓閣、窟檯、棧道等。現僅存唐宋窟檯五座,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稀世之珍。
-
彩塑︰
莫高窟現存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尊,按時代劃分,計有北魏塑像三百一十八尊,隋塑三百五十尊,唐塑六百七十尊,五代彩塑二十四尊,宋塑(包括西夏)七十四尊,元塑七尊,清塑九百七十二尊。這些塑像,歷經千百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損壞嚴重,其基本完好的原作只有一千四百餘尊。
莫高窟的最早塑像,製作於北魏時期,其表現手法比較簡單。有佛、菩薩、交腳彌勒等塑像,大多體態健碩,面像豐圓略長。北周塑像,出現了「面短而豔」的新風格,人物高鼻深目,具有西域民族的特徵。隋代塑像改變北魏「秀骨清像」的風格,變得豐滿而頭大腿短,富有民族風格。唐代塑像,在藝術技巧上達到了高度嫻熟的程度,造型洗練,比例適度,面如滿月,肢體肥胖,神情恬淡,反映出「灑灑豐肥」的時代風格。五代以後的塑像,承襲唐代的形式,但這時期的石窟藝術,趨向逐漸衰退,除少數洞窟(如曹家窟、西夏窟)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外,多數塑造的技法呆板笨重,缺乏內在生命力。元代的技巧也沒有宋代純熟。清代則更加低劣。
-
壁畫︰
▲莫高窟的窟門與棧道。
莫高窟現存壁畫共計面積四萬五千多平方米,連接起來長可達二十五公里,被譽為世界現存最大藝術畫廊,從北魏迄宋元,顯示出各個時代不同的畫風。北魏壁畫具有原始粗獷的風格,色彩都用褚色為底,上繪石青、石綠及黑的顏色。隋代壁畫,線條流暢活潑。唐代壁畫,色彩豐富鮮濃,形式寫實逼真,它的特點是出現了構圖宏偉的通壁大畫,內容都以經變為主。例如「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變」、「法華變」,特別是二二〇窟的「維摩變」及「帝王聽法圖」;一五六窟的「張議潮出行圖」,畫面高約一米,長達八米,氣勢雄偉。五代的壁畫,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例如九八、一〇〇、一〇八窟,甬道內側供養人像,例如「曹議金及回鶻夫人出行圖」,生動地記錄著當時當地統治者的活動情形。在這以前的洞窟中,其功德主和供養人的畫像,都很小,到了五代這個時期,竟然出現了以功德主為主的大畫面。宋代的壁畫,比唐代呆板,色彩都用灰暗的大綠、赭石、茶黑,但其中也不乏精品,例如三六窟的「龍王禮佛圖」相當好;再如六一窟的「五臺山圖」,那是莫高窟現存最大的整幅壁畫,也是中國最早的主體地圖,幅面高三點五米,長十三點六米,總面積四十八平方米,它描繪了西元第十世紀後期從山西太原到河北正定周圍千里的山川景物和社會風貌,例如被遺忘了好幾百年的五臺山佛光寺,在這幅畫中也可以找到。
莫高窟壁畫的內容大致可分五類︰1.經變(把佛經的內容,以畫面表現出來)︰有十多種,而以「淨土經變」、「維摩變」、「法華變」、「涅槃變」較多。第五十五窟的「勞度叉鬥聖變」,是莫高窟現存最大的整幅經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