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號、二四號、二三號、二二號、二〇號、二八號、一六號、一七二號、一五號、一四號、二七號、二六號、三六號、三七號。

共計參觀了三十五窟。麥積山的石窟,主要是泥塑,壁畫很少。由於朝代的不同,泥塑的風格各異。從北朝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豐滿圓潤」,而至宋朝的「吊眉、細長眼、垂膽鼻、櫻桃唇」,都各有其優點,藝術界的人士,多半比較偏愛北朝精品,其中特別是四十三窟,魏后乙弗氏墓龕內的塑像,非常慈祥、柔美。而第四十四窟的一尊坐姿像,面帶微笑,造型優美,衣紋線條流暢,故被近人稱為東方蒙娜麗莎。第一百三十三窟的接引佛像,高約三點五米,站在蓮花臺上,上身向前微傾,兩目以關懷的神情向下俯視,左手掌心向上微微抬起,食指向下;右手半招,手掌朝下,就在右掌之下,半米左右的地方,站著一尊約一點五米高而表情恭順,面帶智慧微笑的比丘像,這也是令人非常感動的一組。

在宋代,麥積山石窟崖,還有木構寺院,石窟本來是供人朝山膜拜、恭敬供養、修行弘化的地方。因此,在文獻中稱為麥積山寺,至今仍有巨大的石窟,同時可容納數百人入內瞻禮。可見古時鑿窟塑像的目的,不是供人當作藝術品來欣賞的。

關於麥積山石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