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三眼,或是男女雙身相擁相抱,或是青面、獠牙、怒目。此在早期的印度佛教及早期的漢傳佛教中是見不到的。
但是,也有極端相反的壁畫表現,例如醫藥學院的「彌勒淨土變」,乃以極其柔美的筆觸,抅畫出形相各異,性格不同的種種人物。其中一些菩薩及供養天女,都很安寧、嫻靜、溫和、慈祥,表現出人性與佛法的真誠、善良、優美。畫法都用單線平塗和濃烈鮮明的色調,同時也描繪了建築、騎射、狩獵、奏樂、舞蹈等場面。
從以上這些雕塑和壁畫的風格,可以知道,那是藏民依其傳統文化為基礎,再吸取漢族文化及印度波羅王朝(Pala Dynasty 從西元第七世紀到十二世紀之間的印度小王朝)的密教信仰,和造像繪畫的表現技法,便形成了藏傳佛教藝術。
「唐卡」也是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之一,拉卜楞寺保存的唐卡數量很多,那是一種絹布紙質而用織錦、彩緞裝裱的卷軸畫。其內容大都是佛、菩薩、法王的畫像,佛傳、佛本生等的故事。除了繪製的唐卡,還有以刺繡、堆繡、貼花、緙絲等製作的唐卡。現存於該寺喜金剛學院的十一面觀音,彌勒佛殿的尊勝佛母、白度母,聞思學院的佛本生故事及班禪大師應化事蹟等唐卡,乃是比較精美和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