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靈巖山、天臺的國清寺,並稱為天下山水四絕;也有人把它形容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古人因為此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稱為攝山。
棲霞山的寺院,開創於劉宋明帝泰始年間(西元四六五~四七一年),有一位隱士在山中結草為庵,居住二十多年;隱士謝世後,僧人法度來此,便以此草庵為道場,號為棲霞精舍。
前面所說的隱士他的次子仲璋,與法度比丘,共同發心,在攝山西峯的石壁,穿鑿龕窟,雕造了一尊無量壽佛坐像,高三丈一尺五寸,坐寬四丈,還有兩尊菩薩像,也高達三丈三寸;這是棲霞山石窟造像的開始。後來歷經南齊、蕭梁等各朝,都有增加石窟造像的數量,而成了有名的千佛巖。
有關該寺千佛巖的情況,如今在其巖前,有一塊石碑,說明如下:「千佛巖開鑿于南齊永明二年(西元四八四年),至明朝歷代都有增鑿修繕。現存大小佛龕二百五十四個,佛像五百五十三尊,號稱千佛巖。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寺僧以水泥塗附佛像,雖失原貌,但仍留存六朝時代遺風。」
所謂「寺僧以水泥塗附佛像」,就是指後來應聘至香港東蓮覺苑弘法的若舜長老。在他住持棲霞山時,不忍佛菩薩像殘缺,所以用水泥填補裝修,以致反而破壞了古代的藝術作品。從宗教信仰的立場看這樁事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