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流轉.聚首」的展覽會
既然已經做了決定,要把這尊佛頭捐回山東四門塔,我們又召開了一次籌備會議,議決分成兩個方向進行:
- (1)向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關單位請示,我們的計畫是否可行。所得到的回應,以行政院為首,包括教育部、陸委會、文建會、海基會,都說樂觀其成,全力配合,而由海基會主導其事,連續召開了幾次跨部會的協調會。到了九月十九日,就由行政院新聞局發布消息說:政府已經同意法鼓山將所獲捐贈的古石雕佛像頭,贈還山東神通寺四門塔。我對於政府這樣的善意非常感動,因此積極向大陸方面的對口單位,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取得聯絡。結果由於這尊佛頭所屬機關、層級的問題,在大陸政府方面也開了好多次的協調會,最後決定由濟南市文物保護協會,以民間團體的名義來跟我們接洽迎送佛頭的事宜。其實,他們的文物保護協會,就是文物局和文化局,只是在名分上是代表民間團體。
- (2)籌畫在台北公開展出這一尊古石雕佛頭像,首先考慮的場地是在法鼓山上,又考慮在中正紀念堂的展示館,最後經過評估,確定租用國父紀念館。我們也特別請到中國時報系時藝多媒體總經理李梅齡女士來指導我們,因為她是中國時報系統專門辦理各種大型展覽會的專家,每次都能夠吸引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可是我們只有一尊佛頭,展出時會顯得相當單調,因此有人建議,向各收藏家借更多的古石雕像或者銅鑄像,來作為陪襯展出,我則切切以為不可:(1)會引伸社會大眾的聯想,誤以為所有展出的佛像,都要回贈給中國大陸;(2)會沖淡了這尊石雕佛頭像展出的意義和特色,因此我堅持只展示這尊佛頭像。至於如何營造展覽會場的氣氛以及具有教育功能的吸引力,這才是思考的大方向。
我的建議是,派專業的攝影師到這尊佛頭像的所在地,拍攝照片和影帶,把神通寺四門塔的環境,用虛擬的方式搬到國父紀念館的展示會場,讓人到了會場就有身歷其境之感;似乎看到了四門塔,乃至進入了四門塔,向內看,向外看,都能產生已經到了現場的臨場感。這是相當高難度的一種構想,因此我們請到了一位有名的攝影師方伏生菩薩,以及我們公關文宣室胡嵐陵導演,再到當地請專業的錄影人員,到神通寺取材,同時也請到一位室內設計師龔書章來設計展示的會場,以及三省堂工作室負責人曾逢景,再加上幾位藝術家擔任顧問,就把我的構想真的完成了。
而籌備小組也有一個創意,那就是「祈福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