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好年 284

四二、兩場演講


今年七月中旬,當劉鳳君教授在台北鑑定阿閦佛的石雕佛頭像時,知道我們法鼓山願意將佛頭捐贈回歸四門塔,他就給了我一個承諾和邀請,說山東大學要給我一份最高的榮譽,以表示感謝,那就是到他們的大學做一場學術演講,當時我就答應了。因為山東大學在大陸全國的大學之中,是相當有名的,能夠被該校邀請做公開的學術演講,一定是一位頂尖的學者。當時我只是答應,不曉得要講什麼題目,到美國過了一個月之後,已經是十一月下旬,還不知道要講些什麼?請教了林保堯教授,他說要我講山東和青州的造像研究;其實那是他的專長領域,我怎麼會講。

結果我擬出了一個題目:「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內容是從漢傳佛教文化的涵融性、創發性、適應性等層面切入,並對漢傳佛教古文物的保存價值作一申述。經與山東大學接洽之後,講題被接受了,於是我積極翻閱相關的著作和資料,花了十天時間,寫了一萬六千多字的論文,一共分為七個段落,茲錄如下:

對我來說,在這麼緊湊繁忙的日程中,還能趕出這麼長一篇論文,算是意外的收穫,如果沒有山東大學的邀約在先,像這樣的論文我是不會寫的,也沒有時間寫。這篇論文讓我複習了魏、晉、南北朝的中國思想史,隋、唐乃至於宋、明的佛教文化史,以及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等問題,這雖只是一篇概論,內容還是相當可觀的。因為我到山東大學不能夠帶有宣揚宗教信仰的色彩,只能從文化、文物的層面介紹佛教,好讓現代的大陸青年能夠認識漢傳佛教的精神,以及所具的適應性、包容性、開創性,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而漢傳佛教是有中國特色的宗教,跟印度佛教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一開始傳入中國,就逐漸適應了中國文化的背景,然後融入於中國社會的生活環境,同時為中國的儒、道兩家開創了新的契機,這就是我們現代的人要學習的。吸收外來的文化,消化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