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命河南王為檀越,再興寺門,又改名為神通寺。到了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義淨三藏(西元六三五-七一三年)七歲的時候,就到該寺親近善遇及慧智兩位善知識,後來有關該寺的沿革就不清楚了。
目前的神通寺遺址,是在一個山谷裡邊,由於文物單位主張保存它的原狀,不准在原處重建,目的是為了考古,認為在遺址的底下可能還埋藏有什麼古代的文物。現任的謝玉堂市長就在山谷下的入口處,興建了目前的神通寺以及四門塔賓館,而現在神通寺的四周可以看到的幾項古建築,就只有四門塔、朗公塔(又稱龍虎塔)以及歷任住持的墓塔。現在神通寺的廢墟中,還留有元朝大德十年(西元一三〇六年),至治二年(西元一三二二年)以及明朝成化十年(西元一四七四年)所留的石碑銘文,以此可知,在元、明兩代的神通寺,還是被重建過的。至於遺址後側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雖稱為千佛崖,實際僅有兩百多尊石雕像,是魏、晉到隋、唐時代的雕像。
其中的四門塔,本來不知道它是建於何時,學者們推測屬於唐代的建築,不過由於幾年前相關單位對它做了一次非常徹底的修繕。在塔頂上面,發現一塊大方石的右下角刻有「大業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四個字,這才確定這座塔的創建年代,因此也推測裡面塔心柱四周的四尊石雕佛像,大概也是這個年代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