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自己能夠心無罣礙,對於眾生則能觀一切世界的音聲自在,能尋聲救苦,處處應現,即所謂普門示現得自在。
普門示現是一門通、門門皆通,就像要進入這國父紀念館,只要從某一個門進來之後,每個門都出得去;只怕進不來,一旦進到裡面,便得自由出入。以佛法的智慧自覺覺他,用慈悲和智慧來利益眾生,永遠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無邊眾生得離苦,便是菩薩的自在。
二、生活的實踐
深般若與淺般若
今晚開始講《心經》正文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昨晚已經介紹了觀世音菩薩及觀自在菩薩,現在介紹深般若與淺般若之異同。
為什麼有「深般若」與「淺般若」之分別呢?一般人都知道般若即是智慧的意思,但世間凡夫的聰明才智、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雖都是智慧,唯不能稱為般若。許多的發明家、學問家,乃至於宗教家都有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夠見古人及他人之所未見。但世間的智慧都有自我中心,哲學家們認為有一個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