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智慧的著眼處,就是先要把五蘊看空。
什麼是「五蘊」呢?簡單的說,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吾人身心的總合。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四蘊是指心理的、精神的活動。
五蘊皆空的「空」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常把佛門叫作「空門」,出了家就叫「入空門」,但許多人不瞭解「空」的意義。
就如一首〈醒世歌〉,開頭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然後說什麼「夫也空,妻也空,大限來時各西東。」「母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說︰「人生好比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這樣子看人生是多麼失望,多麼空虛啊!
佛法的「空」絕不是教人消極、逃避和否定一切的;相反的,它是從空性中教人正視生命的意義,不斷的努力向上。以下我從三個不同層次的比較來說明大乘佛法的「空」︰
-
頑空︰這個思想又可分兩種,一是虛無主義,另一是唯物主義。
虛無主義者認為世間沒有真實的事物,沒有因,也沒有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一切都是現成,所以不需要努力,也不必害怕,反正有的一定會有,沒有的就算再努力也不會有;而該來的一定會來,即使不努力也一定會來;而且有與無,來與不來,皆無實在的價值,生時感到空虛,死後一切歸於幻滅。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思想。
至於唯物主義,則以物質世界為唯一的真實,一切都依附物質而存在;認為人活在世上的時候,是有的;當人死了,就像油盡燈滅一樣,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應趁有生之年好好努力,就會有收穫。
這或許有些正面的意義;不過人生無常,如果努力一生等不到收穫就死了,那豈不冤枉?因此有人認為這世上只有那些運氣好、很聰明的人才需要努力,其他的人則無必要。例如我們對人好一輩子,到頭來卻得不到好報應,那又何必要對別人好?所以,唯物主義會造成少數人拼命努力,多數人懈怠茍且的危機。
甚至心想反正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需要對未來負責,管他留芳百世或遺臭萬年都與我不相干,追求今生的享樂才是最實際的,因此凡事先下手為強,寡廉鮮恥,不擇手段,為人類造成無止盡的災難。
-
偏空︰是指小乘的聖者所證的「空」。他們觀察思惟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暫生暫滅,不停地遷流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絕沒有什麼不假因緣、永恆不變的事物,特別對人的身心現象──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體證深刻,所以捨離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脫。
由於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認為世間充滿顛倒、污濁與苦痛,不願留下來受苦,證人空而未達法空,便急急趣入涅槃,了生脫死。這種偏空的思想中,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是對立的,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方可獲得菩提,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
畢竟空︰是指大乘菩薩所證的「空」。已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知道世間是無常、是空幻的,可是他們不忍心任由廣大無邊的眾生貪著五欲,沈淪於生死苦海,所以發願度眾生。這些菩薩,本身對於世間的五欲已不執著、不貪求,所以對這世間也無需逃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世間關懷眾生、幫助眾生,讓所有眾生都能證得無餘涅槃。這種「空」,是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也空去了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願力。
度一切苦厄
菩薩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如實證見自己的身心是空的,當下就能夠度脫一切苦厄。
何謂「一切苦厄」?我們先說「苦」。苦有三大類︰一是身體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