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經組織
關於本經組織,在中國有四種分法,至於原來經文組織是不是這樣?仍待進一步的研究查證。至於中國的四種分法為:
-
梁昭明太子分為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就是梁武帝的太子,現在我們誦經的時候,可以看到經文中有「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而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
羅什三藏法師的弟子僧肇法師之說:《金剛經》前半部,相當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說眾生空;後半部相當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說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無我、法無我,闡釋證人無我進入涅槃,脫離生死成阿羅漢;證法無我即登大乘菩薩初地以上,雖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這就是法無我。
-
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及三論宗的嘉祥大師之說:前後兩部為重說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經說過的話,後半部又重新演說了一次。
-
印順長老之說:他接受智者大師將前後兩部,判為般若道與方便道之說。印老在其所著的《般若經講記》中,採用《大智度論》裡的五種菩提心來分判全經,這五種是: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這種分法可能比較接近原貌,因為《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統,而《大智度論》是就《般若經》第一品的序論來判定,所以這種分法比較合理。不過我此次講經沒有採用這種分法,並非我比印順導師高明,而是我想試著用另一種方式來加以解釋;至於這五種菩提心是什麼意思,請諸位自行參考印順導師的這本書,在此就不多作解釋。
五、本經譯者
我們現在講的這部經是由羅什三藏所翻譯的,日本人曾寫過一本羅什三藏的傳記,已翻譯成中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也可以參考《高僧傳》卷二,以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
六、本經釋者
中國和印度對《金剛經》的解釋相當多,計有:
-
印度有無著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這兩位菩薩都很重視《金剛經》。無著菩薩是印度非常偉大的一位論師,著有《攝大乘論》,這是唯識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論典。天親菩薩則是無著菩薩的親生弟弟,也是唯識宗的大師,寫有《唯識三十頌》及《唯識二十頌》,後有人釋為《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玄奘大師將其帶回中國,加以綜合整理,翻譯成《成唯識論》。
-
中國漢文註《金剛經》者,自晉之僧肇、隋之吉藏,迄於清之俞樾,所著註釋收於《卍續藏經》中者,共四十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