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常對他的同事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對方問他為何如此要求他們,他回答:「這都是師父說的呀!」話是沒錯,但師父並沒有要他去要求別人應如何,而是教他要求自己應如何才對。我們修學佛法,是拿佛法標準來檢驗自己的,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
「當淨其心」,是淨自心。舉個例說,如果我們只要求別人的心清淨,不說惡語、不做壞事,好讓我們活在淨土中,這是顛倒了,這不是心淨國土淨,而是要國土先淨,而後心才清淨。《維摩經》是要我們先清淨自己的心之後,佛國的淨土自然出現眼前。否則環境雖好,若內心煩惱,縱然身處天堂,依舊苦如地獄。
西方確實有個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佛國淨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便體驗到隨時隨處的世界,就是淨土,這也就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由凡夫所見是五濁惡世;由佛所見,就是一個佛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這個世界為他的化土、淨土和佛土,我們就住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之中。只可憐眾生心中有煩惱,所以看不到。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就體會得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境界了。
淨土又可分成四類: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他方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