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逃避現實的,怎能修福?倘若是消極的,又如何修慧?所以必須是福慧雙修,才是菩薩道和佛道的修行者。
若干佛教徒逃避現實,自修自了,不管人間疾苦,不關心眾生的苦厄,這些人必然是不曾瞭解真正的大乘佛教是什麼。過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教徒,所以佛教被誤解很深。今天正信的佛教徒越來越多,所以佛教越來越興盛。目前的社會需要更多正信的佛教徒來提昇自己的品質,建設人間的淨土。而經文中的維摩詰居士: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方便品第二〉
這一段的經文其實還是在講六度法門,並說明維摩詰大菩薩在人間度眾之行儀。維摩詰菩薩所住之毘耶離城已解釋過,是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六大名城之一,他是為了度人而用善巧方便住在毘耶離城。他很有錢,資財無量,富可敵國,是一個大富長者。他用這些財產饒益眾生,攝受貧苦大眾,救濟、幫助以及感化、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