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經文中記載維摩詰居士: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方便品第二〉
維摩詰居士「遊諸四衢,饒益眾生」,所謂四衢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是車水馬龍的繁華市區,來來往往的人非常的多,就像現在東京的銀座和新宿、紐約的時報廣場、臺北市的西門町。菩薩要到人口聚散的公共場合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這是描述維摩詰居士行菩薩道利益眾生,使眾生有福、有慧,離苦得樂。他是怎樣利益眾生的呢?他有無量方便化無數身分,例如:
-
若在居士群中,即被居士大眾之所尊敬,使得居士們因此而斷其貪求執著。
居士是居家修學佛法之士,凡是有家庭的人,不論結婚與否統稱為居士,男的叫男居士,女的叫女居士。有人說沒結婚的人應該和出家人一樣,但是住在家裡不住寺院不能叫出家;又有人說在家人住在家裡有兒有女,出家人住在廟裡有徒弟徒孫不也等於家嗎?但一個是彼此牽掛、互相糾纏的俗家,一個是共修道業、共同弘化的僧家,截然不同的。出家人是依僧而住,依師學法,隨佛出家。我的弟子們在求度出家時,我都是這麼說的,他們是隨佛出家不是跟我出家。出家是無私人家庭的,乃以如來的家業為家,如來的家業是要勤修戒定慧,要弘揚佛法僧;弘法利生是我們的家業,而不是以儲蓄財產、佔有名位、生兒育女為家業。
維摩詰居士在居士群中受到尊敬,因他能夠影響居士們斷除貪欲的執著。他自己現身說法,以居士身,擁有財產、擁有家屬,但他不是享受財產與家屬,也沒有佔有財產與家屬,只有用財富照顧家屬、關懷社會。
身為居士而能夠沒有貪著,沒有私欲,沒有捨不得,是難得的菩薩行。普通的居士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可能會想自己也能做得到,一旦臨到自己頭上時,恐怕就難以做到了,所以要學習維摩詰居士,能夠學習就會有福有慧,不想學習那就會煩惱多多了! -
若處身於大臣群中,即被全體大臣尊敬,並教他們如何以正法治理國政。
大臣就是高階的官員,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現在稱官員為公僕,用他們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方法來為許多人民服務。如果為官者的施政理念有偏差,施政方法舉棋不定,人民就要倒楣了;如果他的理念好,方法好,人民就有幸福。正所謂「身在公門好行善」。
居士做了高官,就在官員之中受人尊敬,一定也能受到人民的尊敬,自然而然,就會風行草偃,他便可用正確正信的佛法來影響他的同僚,利益人民。
我們現在臺灣有位清廉而又受人尊敬的高階官員,他是一位佛教徒,很多人對他有很好的口碑,當大家都在爭財產的今天,他卻把自家的住宅及祖先的墓園都捐給了國家。我想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做官的話都會是清官好官。我們不能奢望所有的大官都成為佛教徒,但希望所有的官員都能以正法行德政。不是佛教徒的官員,如果他們的施政方針及行政理念,跟佛法的智慧與慈悲相應,也會是好官。 - 居士若在當老百姓的時候,一定受到全鄉民眾的尊敬,成為鄉賢父老,因此而使民眾一齊來推動各種福利事業。
一般老百姓稱為庶民,居士若能受到廣大民眾的尊敬,就能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影響他人。其實如果你在兄弟姊妹中受到尊敬,也會影響他們的思想、信仰和性格;在任何角落、任何環境裡,你如能受他人的尊敬,均能發揮影響力的。
我們不是叫別人來尊敬自己,而是先要健全自己,奉獻出自己去關懷別人,才可能被人尊敬,受人尊敬以後才可能影響他人。這也是我一次次提出的理念:要先提昇自己的品格,才能建設人間淨土。諸位一定要掌握這個原則,不是用高壓手段來逼迫別人的尊敬,而是用真誠的心行來感動別人,獲得尊敬。 -
若生於梵天,便受梵天大眾所尊敬,因此有機會使得大梵天人,都來修學開發殊勝的佛慧。
梵天是色界的初禪天。凡夫世界一共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梵天是屬於色界,色界裡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初禪天有三個層次: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眾是梵天界的人民,梵輔是梵天界的官員,大梵天是梵天王,梵天中最尊貴崇高的是梵天王。做了梵天王,能用佛法的智慧來訓勉告誡梵天上所有的一切天人。因為梵天雖有福報,但沒有「無我」的智慧,因此告訴他們要放棄自我才能有殊勝的智慧。
時維摩詰來謂我(目犍連)言:「……,夫說法者,無說無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