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威力」讚
以神足力普迅疾,以乘威力普遍門,
以行威力等功德,以慈威力普遍行,
以福威力普端嚴,以智威力無著行,
般若方便等持力,菩提威力皆積集。
這十種威力,是由於修持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已經具足了第三十三頌的「如幻解脫行」而得的「威力」。其內容與如來的十力有所不同:
-
神足威力:能於同一時間內,普遍而快速地顯現十八種神通變化。
-
乘威力:能以大小諸乘的佛法,普門示現於一切眾生之前。
-
行威力:普賢菩薩號曰「大行」,能行菩薩道的一切行,所以具足菩薩的一切功德。
-
慈威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行,普賢菩薩也同樣具足,能於同一時間,普遍救拔無量眾生。
-
福威力:以大富貴力、大福德力,隨時隨處,給眾生所作依怙、作歸宿、作保護、作津梁。
-
智威力:梵文的智,稱為若那(jñāna),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決定了知的精神作用。《大毘婆沙論》有八智攝一切智,那就是: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在晉譯六十卷本《華嚴經》卷三〈盧舍那佛品〉有云:「爾時一切諸佛與普賢菩薩,入一切智力。」其中便包括十種智。智能去著解縛,故云:「無著。」
-
般若威力:般若(prajñā)譯為智慧、明、清淨、遠離。它指的是菩薩因位的功德,例如六度之一的般若波羅蜜;又是諸佛果位的平等智慧,例如三德之一的般若德。
-
方便威力:方便的梵文是漚波耶(upāya)或音譯為漚和,是指諸佛菩薩在化度眾生時所用的種種權巧;對於般若的實智而言,方便是為權智。
-
等持威力:等持即是梵文三昧、三摩地(samādhi)的意譯,是指禪定,乃是維持「心」的平等而住於一境的意思。《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便是禪定威力。
-
菩提威力:菩提(bodhi)譯為道、智、覺,是佛的果德,是指斷煩惱而證涅槃;也是成佛的因行,稱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無上菩提的佛道。
皆於業力而清淨,我今摧滅煩惱力,
悉能降伏魔羅力,圓滿普賢一切力。
此四句文意是說:由於具足了普賢行願的菩薩行者,已有十種威力,往昔所造的一切業力,也都清淨了,一切的煩惱力也被摧滅了,一切的魔力已被降伏了,普賢菩薩的一切力量也都圓滿了。
「業力」,是由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作十不善業道,業力便是造業因而感業果的力量。凡夫是因業力而流轉生死,接受業報;諸菩薩眾是由願力而進入生死,行菩薩道。
「魔羅」梵文māra,是指惱害眾生的一切魔類,大致分為四大類,稱為「四魔」:
-
煩惱魔:是眾生內心障礙,如貪、瞋、嫉妒等。
-
陰魔(生老病魔):是指由五陰所組成的自我,製造出種種苦惱。
-
死魔:人命在呼吸間,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死亡。
-
自在天魔:是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經常破壞人間的善事,除了魔王,尚有魔軍、魔民、魔人、魔眾為其眷屬,惱害人類。一般所稱的魔羅,是單指魔王波旬。
又有《罵意經》的五魔之說:天魔、罪魔、行魔(無常)、煩惱魔、死魔。
根據《大智度論》等有十魔: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
又據《華嚴經疏鈔》所說的十魔是:五蘊、煩惱、業、心、死、天、善根執著、三昧執著、善知識吝法、菩提法智執著。
可知諸魔的範圍很廣,從身心狀態的順逆障礙,到修持佛法時的執著顛倒,乃至天魔魔眷的威脅利誘,都是魔障,都是與菩提心及菩薩行相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