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很高興的去,很喜歡要去;另一個意思是我要去,我願意去。
「志心」也可釋為《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觀無量壽經》的「一心繫念」,《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志」。在《觀無量壽經》又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此處的「志心」,也可包納這三種心了。
「信樂」即是信與願,即如《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是「難信之法」,「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乃至十念
「十念」有多種解釋:
-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有提到,但並沒有說明如何名為十念。 -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條云:「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
《無量壽經》卷下的上輩生因:「發菩提心(並捨俗出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輩生因:「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
唐代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釋本願文〉有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北魏的曇鸞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的具足十念,為憶念相續義,稱佛名號者,內心無有他想,一心念佛名號,事業成辦名十念。 -
宋代遵式的《往生淨土懺願儀》中,說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口聲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十氣連續,令心不要散。
歸納而言,「十念」有三種:1.有十念之間念念憶念相續不斷,無有他想。2.也可有一心專志稱名十聲,即為十念。3.更有連續十口氣,專心不斷不散之意。這三類十念法,若能勤加練習,攝心正念,是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修習禪觀的基礎法門,稱為「念佛觀」,故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但是有些人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想著今天吃的饅頭、青菜,阿彌陀佛跟飯菜蘿蔔都摻在一起,那就不算是十念都連續的。不過如果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誠心在念的話,雖不能十念相續,也還是有功德的。然而希望臨命終時連續十念不斷,十念之中沒有妄想雜念,就不簡單了;這時候就要靠同修的淨業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