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比丘見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眾生及佛國環境,因為有善有惡,有粗有妙,所以立時發起了超越一切佛國的無上殊勝大願。此時他的心是寂靜無著,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比不上他。其實,此時的法藏比丘,已經進入極高、極深的禪定,住於不動定境,經過五個大劫,都在靜慮思惟,攝取莊嚴諸佛國土的清淨之行。

所謂「國土之粗妙」,從我們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究竟是粗還是妙?有一些藝術家看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美景,物物都可入畫,都能成為詩詠的題材。從他們的作品來看,彷彿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唯善、唯美的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之中,則不盡然,他們同樣有七情六欲,同樣看到有善有惡、有美有醜,只不過透過他們的技術和巧思,便成了美化的人間。

若用慈悲和智慧的佛眼看世界,世界既是平等的,也是無差別的,那是因為佛無主觀的利害問題,所以唯善無惡,唯妙無粗;眾生仍有煩惱,所以善惡分明,粗妙歷然。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用無我的智慧,對眾生用平等的慈悲,便能讓自心無苦,體會到眾生有苦,而全心發起悲願,永遠廣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