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有吃有穿有房子住仍不夠,還要吃得精細、穿得漂亮、住得豪華。所以「多子多孫多發財」的吉祥話,人人愛聽。

但兒孫是不是可靠?財產是不是有用?所謂「富貴不過三代」,財產多了,雖讓後代子孫,無凍餒之虞、無後顧之憂,卻往往養成揮霍無度、懈怠放逸的習性,把財產用來做糟蹋自己又無益於他人的壞事,成為敗家子。

若從整體社會的觀點看,人的財產應該積蓄在眾人群中,也就是能為大眾做貢獻謀福利。中國古人主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了陰德,後代子孫也可受益。祖上積德在人群之中,世世代代的後人,都會感懷追念,一般人對其子孫也會起感謝、尊敬之心。佛法相信永遠的三世因果,若將財產做布施功德,便成無盡。所以積財不是只為自己的房屋、土地、存款、股票,汲汲營營,而是要盡自己之所能所有,積蓄在社會大眾的公益公德之中。子孫及財富,生不曾帶來,死無法帶走,雖有功德,無人爭奪,無法破壞。

「我且非我」是指「我」的存在,不出於生命現象所擁有的價值觀念,當你一旦面臨生離死別之時,便會發現這個自我是非常虛幻的,生命及財產都不屬於永恆的自我,兒孫亦非屬於自我的支配,既然終究無法支配,那又何必為了財富及兒孫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