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說:「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因眾生而有,有眾生才需要佛法;唯世間才有眾生,唯世間才需要佛法,所以,離開世間不需要佛法。
有人以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離開世間。這不是正確的觀念。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間辛苦忙碌救濟眾生。若無眾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這個世間出現。修道應該從世間的立場出發,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間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在有所表現、有所貢獻時,多半躊躇滿志,自認有功勞、有功德,這就是執著,把成就當成是自己擁有的東西。
大乘菩薩的精神是,雖然做了功德,幫助了人,卻以為眾生是自己成長、自己成熟、自己自助,憑的是他們自己的善根。當眾生沈溺於醉夢之中時,菩薩仍要努力讓他接觸,盡量給予幫助。但有一些人既不主動接觸也不被動接觸。你要幫他,他也拒絕。菩薩對這種人不會失望,不會怨恨,不會認為他是魔、是鬼。菩薩不會強求,卻願以耐心和悲願來等待因緣成熟,在因緣未成熟時,不會認為那些人是無可救藥、沒有希望的。因此,菩薩心中沒有怨懟,沒有仇恨,也沒有永遠不得救的人。誰是菩薩呢?只要願意做如此學習的人,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