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悟或未悟,人人心中也都有與佛相同的般若,只是未悟之時只見煩惱不見般若,悟了之後離去煩惱即是般若。悟後的人,用般若智慧來自利利人;未悟的人,如金在礦,不能自利也無法利人。般若的智慧,如燈照暗不照明。凡夫迷時不知有般若,無從用般若;智者悟後用時則有,不用則無,是隨眾生而有,眾生無邊,所以從般若產生的佛法也是無邊。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說了四十九年的法,遇到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眾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人和鬼所聽到的都是指向相同的目標,那便是開發眾生心中的般若智慧。用智慧的劍斬煩惱的賊。

《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一名一語,演說同一法,而眾生所理解的各自不同。《大智度論》這個偈子則說,佛只說一種般若法,但給它種種名,不同的人聽到之後的結果,卻是相同的般若。可見佛法是從般若出發,最後又是回歸般若。正像水從海面升空為雲、為霧、為雹、為雪,化而為雨、為露,降而為霜、為冰,最後都成為水,入湖川、進江河,而回歸於海;水性未變而作用萬千。般若也是這樣,只有一味,為了因應種種人而有種種作用、種種名稱。

世間也有許多的智者,能夠活學活用,不拘一格、不限一侷。遇高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