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了漢、是出世者;他們獨善其身,他們得解脫後,不再受生死煩惱所苦,進入涅槃之後,不願再來世間廣度眾生。

也有大乘聲聞,那就是自在的菩薩,意思是「覺有情」,他們在聽聞佛法之後,就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自己悟道解脫之後,希望其他眾生也能悟道解脫;自己修行成佛的方法,也幫助其他眾生修行成佛的方法;自己脫離煩惱的苦海,也協助其他眾生脫離煩惱的苦海。

聽了《法華經》的一個偈子,就會種下成佛的遠因。菩薩根性的人,本來就已發了成佛的大願。成佛是果,菩薩的自利利人,是成佛的因。至於小乘的聲聞,本來只想早日解脫,無意要成佛,一聽《法華經》,便發成佛的心,就要修菩薩行了。

因為《法華經》除了肯定發了菩薩心的人,菩薩不斷地來往世間,廣度眾生,也肯定小乘根性的人聽了成佛之法,也會轉小乘為大乘。所以《法華經》比喻先得解脫的小乘人就好像在中途站休息一下,這時再告訴他們,大乘的菩薩道,才是悲智雙運的大路,讓他們繼續往前行,菩薩道的終極點,便是圓滿的佛。

我人立身處世,也當如此,不要因為天資不好,基礎不夠,便自我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