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一〇〇 133

既然什麼都是道,為什麼你答的是大好山,而不用其他的話做回覆?惟寬對此評曰:「你只知道好山,哪裡體會得了道?」未悟的人和已悟的人對話時,往往不相應、不相契,不能心心相印。

如果要問「道」,唯有自己體會,任何人都無法告訴你什麼是道,即使他大費唇舌、精密推敲,你也無法從中得到道的消息。因此,禪師會用看來毫不相關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來回應,藉此促成問話者另一種體驗或心理反應,此時可能激出智慧或開悟的火花。這是本則公案的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能否運用類似的模式做溝通?對生活背景、教育程度有別的人,這種模式可能行不通,牛頭不對馬嘴,必然產生誤會。如果成長環境相同、生活背景相似、教育水準相當,這種對話方式則顯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富於談話的藝術。比如美國人講的幽默話,只有在美國社會長大的人才聽得津津有味;而中國人的歇後語,只有具中國文化背景或通達中國文化的人才會會心一笑。有時不必用直接的、硬生生的話來訓勉人,不妨旁敲側擊、輕鬆詼諧地把話題扯開,而聽話的人依然知道對方的暗示,這樣效果更好。但若遇到對牛彈琴的情況,最好不用這種方式,否則誤會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