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音異解」:源出於《維摩經‧佛國品》有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智者的《摩訶止觀》卷七下對此的解釋是:「一音殊唱,萬聽咸悅。」因此,一音有多解,(1)佛用同一種語言及語音說法,而使各類種族的眾生都能聽懂,(2)佛說同一種法門,不同根機的眾生便獲得各自所懂的教法,(3)佛的聲音相同,說的教法深淺不同,聽眾也各取其所需,各知其所知。

此處天台家所說的「一音異解」,則如《法華經‧藥草喻品》的天澍一雨而普潤三草二木;可知智者所說的一音殊唱,應係指第二及第三種。《維摩經》所說的一音,當係指第一、第二種。

3.「自甘退席」及「移置他方」:此二典故,皆出於《法華經》。

(1)於〈方便品〉中,敘述舍利弗三請如來宣說《妙法蓮華經》,因佛預告:「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故當如來如其所請而欲說《法華經》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