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彼人知此人,此人不知彼人;或有此人知彼人,彼人不知此人。則約不知的人而言是祕密,約知的人而言是不定。
3.「善來得阿羅漢」:依據義淨的《南海寄歸傳》卷三的記載:「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Susvāgata),譯曰善來。」這是說,印度寺院的比丘們,對於來訪或來同住的客人,不論舊雨新知,每次初見時,規定都得唱言「善來」,以表示歡迎。
對於俗人前來欲隨佛出家者,根據此人的願力和已熟的根器,釋尊往往會以神力,只唱說一句「善來比丘」,此人立時頭髮自落,袈裟披身,頓成沙門,頓證四果,為阿羅漢。例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五等、《四分律》卷三十三等的三藏聖典之中,有不少與此類善來比丘相關的記錄。
4.「四悉檀」:悉檀是梵文Siddhānta的音譯,意譯為「成」,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名為四悉檀。《大智度論》卷一所介紹的四種悉檀是,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南嶽慧思禪師解釋,悉為普遍義,檀為施義,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名四悉檀;天台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