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小乘三藏教的立場,所見的釋迦牟尼佛。雖然承認釋尊曾以菩薩身所修六度而成的悲智福慧,超出於阿羅漢及辟支佛的功德,但仍以為在人間成佛的導師,所證亦為偏真法性,當與聲聞及辟支佛相同。
3.「下忍」、「中忍」、「上忍」:此三種忍,於天台大師的《四教義》卷五,解釋四善根的第三「明忍法位」項下,有較詳明的解釋:「若頂法善根增進,即生柔順忍,亦緣《俱舍論》卷二十三所說的四諦十六行,爾時信(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法,並得成根,以(五根中的)慧根故,於四聖諦,堪忍欲樂,故名忍法。忍法有三品:下忍於十六行,依法諦觀,比諦觀(此三字疑為衍文);中忍十番縮觀;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隨觀緣一行。若下中二品忍,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三塗報,由受人天百千生報;若上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業在,增上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也。」又於《四教義》卷五的「明世第一」項下有云:「世間善(根)有九品,下下、下中、下上,名煖法;中下、中中,名頂法;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又云:「若觀五陰無常等善根,名煖法;觀三寶功德,名頂法;觀察(四)聖諦,名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