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般若經》及《大智度論》卷七十五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共十地,天台宗即以之為通教的地位。
2.是《華嚴經》及《仁王般若經》等,所說大乘菩薩的十地,天台宗即以之為別教及圓教之地位。
3.是《大乘同性經》卷下所明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位的四乘各說十地。
此處的第一乾慧地,因其猶在外凡位,尚未得到與法性理水相應的智慧,故名乾慧,這是尚未能用法性理水滋潤的有漏智慧。
第二是性地,至此便入內凡位,即是藏教的四善根位,於此位中,伏見思二惑,得以朦朧望見法性之空理,故名為性地;於通教便是相似即位。
第三是八人地,此處的人與忍同義,故又名藏教見道位的八忍地,即是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謂之四法忍;忍可印證色界及無色界的四諦,謂之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便是見道八忍七智的第十五心位;於通教便是分證即位七個層次中之初階。
第四是見地,為第十六心見道的道類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