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大智度論》中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經典中談忍辱
以下介紹幾部經典中有關忍辱的記載:
- (一)《長阿含經》卷二十一〈戰鬥品〉云:「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諍。」
- (二)《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云:「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
- (三)《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 (四)《攝大乘論本》卷二:「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
- (五)《大乘莊嚴經論》卷八:「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毀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
在《優婆塞戒經》卷七,忍可分「世忍」及「出世忍」兩類。世忍就是忍饑、忍渴、忍寒、忍熱、忍苦、忍樂、忍勞、忍怨。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修行佛法,一定要付出時間及努力,否則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因此,對佛法的修行,也是從忍開始,能忍難忍、能忍難施、能忍難作,能忍罵詈、能忍撾打、能忍惡口、能忍惡事。
事實上,在一切的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對家庭、事業、學問等,都是需要由忍來成就的。曾經有一個很胖的人來找我,他對自己的體重很苦惱,我勸他打坐、運動、慢跑。過了兩個星期之後他來找我說:「師父!我很累,我秤了一下並沒瘦多少,我想這跟運動、打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應該只要少吃一些就可以了,因為再這樣下去,我快要忍不住了!」我說:「我做和尚已有幾十年了,我也覺得沒多少進步,但是我還得繼續做下去,所以我勸你還是忍耐一下,繼續運動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