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一科,分別為觀身、觀受、觀心、觀法等四個項目,其內容是:
- (一)觀身身有三十六物,多觀其不淨
三十六物分為三類:內身十二物,是在身體內,包括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是眼睛看不到的。外身十二物,是在身體的外部,包括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身器十二物,是支持身體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 (二)觀受──受有五種: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多觀苦受
受是身體的直覺,有了直覺之後,心會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等各種反應。舒服是樂受,不舒服是苦受,沒有什麼舒服不舒服的,則是不苦不樂受。對可能發生的苦受,產生憂受;對已發生及未發生的樂受,形成喜受。若以苦苦、行苦、壞苦而言,則諸受無一非苦。 - (三)觀心──心有五蓋: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多觀其無常
有了受之後,就會有反應,那就是心的活動。對於樂的事,會貪著、追求,
希望保留它,不要失去,甚至希望得到更多一些;對於苦及不快樂的事,會瞋恨、討厭,希望趕快離開它。一個是貪,一個是瞋。
遇到快樂的事,心裡很興奮,遇到不快樂的事,心裡很沮喪,便是掉悔;在不苦不樂時,因為無聊沒事做,很可能就會打瞌睡,便是睡眠;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快樂或是不快樂,也弄不清楚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便是疑。若能觀知心念剎那生滅,即知心是無常的。
- (四)觀法──法有五蘊的善、不善,多觀其無我
法,主要是指五蘊構成的色心二法,由此衍生出我們對好或不好、善或不善、有益或無益等虛妄執著,若能清清楚楚知道,萬事萬物皆由緣起緣滅而有,自性本空,這便是觀法無我。
我們很少會想到自己的身體是由三十六物組合起來,只會想到這個身體是「我」,執著於喜歡和不喜歡──我好舒服、我不舒服,我好可愛、我好可惡,我好美、我好醜,我好幸福、我好可憐……,很少能真正客觀地觀察到,身體就是身體,內臟就是內臟,五官就是五官,皮膚筋骨就是皮膚筋骨,那不是我;如果認定身體就是「我」,因此執著身體,那就會有很多煩惱了。
最近有位女士,醫生為她檢查之後,要她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