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菩薩在修念覺支的時候,對這些「法」是不憶、不念的。不像小乘的念覺支,是觀照四念住的身、受、心、法,那是有所憶念的。此處的不憶不念,即是於念而無念,頓斷對一切法的攀緣心及依賴心,猶如禪宗菩提達磨所說的「理入」和「絕觀」,直入不思議的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
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
在《阿含經》中的擇法覺支,是簡擇善法及不善法而為擇法的功用。大乘的擇法覺支,是從直體諸法自性空的角度切入,一切法既然都是自性空,哪裡還有善、不善、無記可供簡擇呢?
小乘所講的擇法,是指用佛之教法,包括法聚及法義做為標準,來審思簡別,確定哪些是佛所說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當依善法修行,捨卻不善法及無記法。但《大智度論》講的,就不一樣了,凡有分別善與不善,仍舊落於法的執著。
對於凡夫及小乘而言,必定有善、不善、無記的三法之別。例如曾有位年輕人在結婚的蜜月過後來見我,我問他新婚的太太好不好?他說:「在結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