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智慧與慈悲的配合,勇於放下自私的成見,勤於承擔責任及義務,奉獻出自己,成就給大眾,關懷社會,包容他人。唯有如此,人間淨土的實現,才不會僅是空洞的理想。

「心靈環保」的名詞,雖是新創,它的根源,則是《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經》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似此觀點,已告訴了我們,只要人心染惡,人間社會即會出現災難連連,如果人心淨善,人間社會即是康樂境界。

我們的社會,是很有希望的,臺灣寶島的二千多萬居民,多半極其純樸善良,並且充滿了愛心與熱心。所以我所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很快受到普遍的重視,引起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不斷地採訪報導,通過對話、討論、問答、敘述、介紹、座談會等方式,用專欄、專訪、報導、記錄整理等類型,在各立體及平面的媒體上,呈現到廣大聽眾及讀者的面前。

真是不好意思,像我這樣一個出家僧侶,竟然因此而成了公眾人物,往往是以「名人」、「大人物」等的頭銜出現。所談的主題,則多未脫離「心靈環保」的範圍,內容都能與今日社會的脈動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