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面對事實來解決問題,這樣心裡才會覺得安全;否則,為了追求安全,結果很可能會使得身心更不安全。
淨化人心淨化環境
人心淨化之後,環境一定會淨化;環境的淨化是治標,而人心的淨化才是治本。曾經有一些研究環保的專家告訴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時,才能真正落實環保的工作,並使之可久可大。」這是非常正確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是先從人心的糾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靈環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環保運動大師。
佛教中講的「修行」,便是修正我們身心行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為的淨化,因為心理淨化後,其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自然就會修正。如果心理行為未修正,僅僅是外表守規矩,可能只是為了畏懼法律的制裁或輿論的指責,那麼當他獨自一人,或與觀念行為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時,就會原形畢露,甚至說服自己:「大家都這麼做,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都是一些歪理,當這種歪理形成風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