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晨音 20

男女‧僧俗‧內外之分


「男女有界、僧俗有別、內外不同」,這是我再三叮嚀的一句話。

臺灣的佛教,從日據時代起,多半已成了俗化的佛教,光復後又一次大規模地引進大陸的佛教,再從臺灣的先天、龍華等齋教形態轉變而成;這種種因素,使得臺灣的佛教形成了男女眾共住同一寺院,也有女眾跟隨男眾出家,還有平時在家人親近道場或住在寺院等現象,因此男女界限、僧俗差別,更應該注意。

經過多年的演化與努力,臺灣的佛教一方面迎合環境和時代潮流的需要,一方面以戒、定、慧三原則做為修學的依準,所以臺灣佛教具備著傳統佛教的長處與適應現代社會的特色,但也相對地失去了傳統佛教的優點。

農禪寺剛開始不是寺院,只能算是小精舍,當我從美國回來接掌時,只有幾位女眾,慢慢地才增加成有三十幾位男女眾共住的道場。如果男女眾沒有分界就會衍生出許多的麻煩,所以個人在內心與日常生活上都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即使是因公而單獨談話也有不妥之處,應找另一個人作陪;在戒律上男女交談不得超過五、六語,而且談論也是以佛法為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