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晨音 3

自序


從一九七八年起,我在臺灣有了道場,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農舍,僅一棟上下兩層的樓房,總共一百建坪,我就用它來主持禪七,接引青年出家。先師東初老人,給它的命名是農禪寺。經過二十個年頭,由於出家弟子的人數逐漸增加,周邊的鐵皮屋臨時寮也不斷加蓋,儼然已是一座簡陋的叢林寺院了。因為它不能算是可以永久居住的道場,便促成了法鼓山的籌建。沒有想到,法鼓山的硬體尚未建成,臨時性的農禪寺,已有一百多位男女青年來此求度出家了。

既然有了愈來愈多的出家弟子,建立清淨僧團的任務責無旁貸。由於這個僧團是從零開始的,舉凡殿堂作息、規章制度,都是在摸索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除了參考佛制的律儀,也參考中國古叢林的清規,尤其還得適應當今社會環境的實際狀況。

我便偶爾於早齋之後,應機開示僧團生活的種種威儀規範,及入眾、隨眾、依眾、靠眾的基本準則。出家是為離俗離欲、出離生死的牢獄;清淨的僧團,便是為出家人提供了離生死苦、得解脫樂的修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