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擁有財富還得有智慧去運用,但如果沒有萬貫家財,就需懂得廣結善緣,這點很重要。這位男居士不但安心地迎接死亡,更將餘年奉獻給宗教,像這樣願意付出的人,能從容的面對死亡,他不但生前做事利人,而且這樣的死亡態度也對後人有益。因為臨終者能夠不驚不怖走向人生的盡頭,這種平和的情緒也感染了周遭的親友,使他們不至於陷入悲傷的情境中。
另有一個妙例,這是我的弟子果肇師和她母親的故事。果肇師的父親去世得很早,姊弟也都各自嫁娶,果肇師出家前一直與母親同住,長達十七年。母女兩人相依為命,感情非常深厚。當果肇師提出想出家修行時,老菩薩沒有攔阻,這種豁達、灑脫的氣概真是少見。
果肇師到農禪寺後,老菩薩就到農禪寺廚房當義工,參加寺裡的各項修行活動,週六念佛共修,每年二次的佛七老菩薩都很少缺席。直到她往生時,一共參加十三次佛七。七十幾歲的老菩薩一向不服老,在禪七、禪三、禪一的禪堂中,也經常看到她的身影,非常精進。她為人風趣,人緣極好,大家都稱她為「古錐菩薩」。
在她去世的那年元月(一九九八年,老菩薩七十六歲),我剛從美國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