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家風 166


為了防止農民在裡面混一些稻糠、石頭、泥塊,收租的出家眾們對斤兩和品質都查得很嚴格,一定要一顆一顆地倒,而且要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才收,一旦發現不合格的就要退貨。被退貨時,農民往往會說:「我們今年的收成不好!收的本來就是這種品質不好的稻!」那收租的和尚就會說:「你下次還要不要種?如果不要種,那你就不用繳了!」

因此農民對佛教很反感,認為和尚真是可惡。其實,寺院的本意是要鼓勵農民好好耕種、好好生產,因為除了固定要收租的量之外,其餘的都是他們自己的,但後來卻演變成這種模式。佛教到了這種程度,是非滅亡不可。

為社會服務就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因此,現在有人問法鼓山有沒有生產事業或投資事業,我都會告訴他們:「為了救我們的子孫,法鼓山不准有生產事業。我們的生產,就是佛法,就是為社會服務奉獻,為社會服務就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其實,生產事業不一定可靠,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企業,也不可能永遠存在。名稱或許可以維持很久,但經營者往往會換。因為子孫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