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法鼓山的精神,除了要學習踏實、謙虛、尊重的精神外,還要心胸廣大,不要只為個人設想;當然,我們要維護自己的團體,但更應該為整個佛教設想,因為佛教是全世界的佛教,所以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我們自己人。
我們的未來,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往遠處看、往大處看。大處,就是世界佛教;遠處,就是未來的佛教。如果只想到現在,那是短視、沒有前途的;如果往大處想、往遠處想,不只是想到自己,而能處處為佛教,想著要利益眾生,你存這個心,出家修行就不會有問題。
就像我先前講的太虛大師,他十幾歲就思考到全中國的佛教;我自己也一樣,十多歲接觸到佛法,就想到該如何讓更多人瞭解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學任何東西,都是為了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基於這一點,我雖然比不上太虛大師,但我是以他為榜樣的。我們僧伽大學的精神也應該是這樣,凡事往廣處、大處去思考。
過去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和我見面時所談的都不是他個人的事,而是談二十年以後的中國佛教會怎樣、一百年以後的世界佛教會怎樣、如果我們努力朝哪個方向去做的話,佛教會怎麼樣……之類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