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各有各的能力、因緣、福報與智慧,不同的因素會形成種種差別。
釋迦牟尼佛有個比喻:下雨時是普遍、均等地落在地面,可是地面上的草木所受到的滋養程度,卻不一樣,例如小草就沒有辦法接受太多的雨量,但是大樹靠葉子就已經可以接收很多雨水,更何況是埋在土裡的樹根呢?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責怪老天爺不公平,埋怨它給大樹的雨量多,給小草的雨量少。大自然是完全平等的,只因為地球上的植物各有各的不同需求,對雨水的容納量大小有異,所接受到的雨量也就不同。
同樣的道理,就人來說,基本上利益是普遍均等的,但是隨著個人器量大小不同,接受的程度也就有多與少的差異。例如,有的人用腳踏車當做交通工具就足夠了;有的人則覺得騎腳踏車太慢了,必須以汽車代步;有的人不只要用汽車代步,而且還必須是名車,否則會覺得無法與他的身分地位相配合。這種情形,你能說是不平等、利益不均嗎?這不是享受的問題,而是你有多少能力,就能夠運用多大的環境和能源,基本上這還是均等的。
所以,在工作場所中,公司長官也許看得很清楚,某人的能力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