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鬆就彈不出聲音,所以要調得恰到好處,不柔、不剛、不緊、不鬆,持之以衡,這就是佛教「調琴論」所說的精進。
人生也是一樣,羅素的「懶散論」,應該是用於那些有工作狂的人身上,他們為了名利地位而拚命追求不停,總是永遠不滿足、生活得很痛苦,這樣的人實在是自己痛苦,也讓別人跟著痛苦。
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講,我並不認為是因為人們的努力,才使得地球資源愈來愈少,而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怎樣運用資源,為了自己生活上的便利或生活享受,就任意破壞自然、傷害自然。
人的生活不能太緊張,我在帶領禪修的時候,一定是先教放鬆身心,身心放鬆之後,做任何事都可以不慌不忙而循序漸進。但我倒並不一定贊成「懶散論」,我贊成的是人要有點時間悠閒,適度的放鬆,像「悠然見南山」這種心情就很好。但這並不是一天到晚睡覺不做事,而是偶爾欣賞南山的風光,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還是照常進行,並沒有懶散,這是過去田園生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