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並沒有做壞事,但是因為不夠用心努力,浪費了時間、生命,辜負了家人、家族的期待。因此,慚、愧二字連起來用,就有對不起自己又對不起他人的意思了。
所以,我們對於老師、朋友,乃至於全體眾生,都應該經常懷著慚愧心,這也是印光大師自號為「常慚愧僧」的原因。一位人人都認為缺點很少,足以為模範的高僧,仍然覺得自己經常犯錯而感到慚愧,這不僅是謙虛的一種品德,而且是比謙虛更進一步的修行。
謙虛是自知有所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對人很謙虛。可是慚愧是非常積極的,自己知道錯了應該改過、自己知道不行應該努力,自己知道做得已經不錯,但是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改進,這就是常常有慚愧心、菩提心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慈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菩薩心,並且要一直到成佛才算圓滿;在尚未成佛以前,都應該隨時提起慚、愧這兩字。
如果能夠常把「慚愧」兩個字放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