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識名為了別境能變,《三十論頌》云:「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前六識是以六根對六塵而生六識,每一識各各有其自分境界,亦各各了別其自分境界,例如眼識了別色塵,不能了別其他諸塵;因為前六識皆能夠有了別境界的功能,故總名之謂了別境識。

此正如《華嚴經》所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我們的五蘊身心,是唯識所變,是唯心所造。

第四節 大乘破相教

原文與語體對照

四、大乘破相教①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密顯後真性空寂②之理(破相之談,不唯諸部般若③,遍在大乘經。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教隨執即破,無定時節。故龍樹立二種般若④: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執故;不共者,唯菩薩解,密顯佛性故。故天竺一共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⑤,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在後,今意取後)大乘破相教的設立,是在破斥前面所介紹的大小乘教對於法相的執著,並且也隱密地顯示之後要開展出來的真性空寂之理,也就是說破相教是為一乘顯性教,作了準備(破相之談,不僅僅是指般若部的經典內容,其實是遍在於大乘經典。此前的三教,是依一定的時間先後,次第說出的,此破相教,沒有一定說出的時間,乃是隨著眾生的迷執、偏執、淺執而隨時破斥的。所以龍樹立有共及不共的二種般若,共般若是使二乘人聞得萬有皆空之理而起信解,乃是為破二乘人的法執。不共般若者,唯有大乘的菩薩悟解,乃是為了密顯佛性。是故印度的智光及戒賢二大論師,各自皆立有三時教,指此破相的空教,或說是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是在唯識法相之後,此處則意取之後之說)